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
旅游咨询热线: 0902-2352001

畅游哈密

松峰书院

景区信息

景区类型: 历史古迹文化园区 景区级别:非A级景区 开放时间:10:30 结束时间:18:30

让我引用古代圣人的一句话: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开始今天的讲解。欢迎各位朋友来到美丽的巴里坤县城,参观汉韵文化之一的松峰书院。

巴里坤有着悠久的历史,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
自汉代通使西域以来,作为中原连接西域的必经要道,巴里坤一直受多元文化在这里的汇集和碰撞,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。而松峰书院,即是汉儒家文化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。

书院,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。它萌芽于唐,兴盛于宋,延续于元,普及于明。明末清初曾遭禁毁和抑制,清雍正以后又续建兴盛,到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,延绵1000余年的发展历史。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,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、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。它是一种综合型、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,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。

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“松峰书院”创立于清咸丰年间,“昔日战场今郡县,循良应拜富民侯”,当金戈铁马的厮杀远去之后,琅琅的书声响彻在巴里坤的上空。

松峰书院设置在当时镇西(巴里坤旧称)汉城东街“文昌宫”内,在这里,文人授业,学子进取,书院为新兴的义学和私塾培养了师资,推动了镇西教育的发展。

文昌宫严格地说是道教宫观,但在镇西城里却一直是儒家弟子读书修身的所在。文昌本来是星座名,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有“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”的记载。在巴里坤老辈人的记忆里,文昌宫山门是悬山顶,小三进,木质结构,质朴无华。宫内只有大殿和厢房,是属于不完整结构的庙宇。大殿供奉的文昌帝君“姓张,名亚子。局蜀七曲山,仕晋战没,人为立庙。唐宋屡封至英显王。到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,故元加号为帝君,而天下学校亦有祭祀者。”(《明史·礼志四》),其塑像身着龙袍,头戴翘天翅乌纱帽。

文昌宫的庙会在每年的六月间,文人学子们聚在这里,一边消暑,一边谈诗论作。清咸丰年间,镇西府在此设立了书院,定名为“松峰书院”,成为当时镇西的最高学府。

书院这一教育机构萌芽于唐,兴盛于宋,延续于元,普及于明。明末清初曾遭禁毁和抑制,清雍正以后又续建兴盛,到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,延绵1000余年的发展历史。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,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、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。

松峰书院设立后,定期邀请有名望的文人讲课,主要是为科举培养人才。书院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,书院的学生有生员和童生两类。

清末,镇西还有一种社会教育组织,称为“文兴社”,也设在松峰书院,由地方集资聘请有声望的文人定期宣讲孝悌、忠信、礼义、廉耻的封建伦理道德,同时兼劝学。举人刘熹、田种德等当过兴文社的主讲。宣统二年(1910),听讲者达60多人。

巴里坤曾有一座专门供奉孔子的文庙,是河北和河南移民的地方会馆,内有大成殿和状元桥。文庙的庙会活动主要是祭孔,分为春祭和秋祭,祭孔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末。

松峰书院的设立折射着巴里坤曾经的繁荣稳定,它给那些平日里喜欢文墨的人提供了聚集场所,他们在这里自由讲学,研究学术,其思想交流慢慢影响到大众。

据《镇西庭乡土志》记载,乾隆三十八年至同治十三年(1773—1874),镇西参加乡试的生员赴西安应试。咸丰四年(1854),镇西考中文举的1人,贡生10人,考中武举的37人。光绪元年(1875),在兰州参加乡试的镇西生员中,考中文举的4人,贡生9人,考中武举的10人。历年来在陕西和甘肃共考中文举的5人,贡生19人,武举的47人。

会试中,举子喜报频传家乡,更加激发了当地人读书的积极性,“一时投戈息马者兼晓读书,弦诵之声不亚于中土”。

民国时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李溶曾就读于松峰书院,光绪十四年(1888),18岁的李溶去兰州参加乡试,中优贡生,回到新疆担任伊犁、惠远两等学堂堂长,其书法和诗文功底深厚,1934年,全疆第一次各民族民众代表大会,开幕词由他亲自起草,连盛世才听后也大加赞许:“真不愧老秀才!”

松峰书院还走出了刘效藜、陶峙岳的高级参谋王槐山等人,这是令巴里坤人引以为豪的历史。百余年来,巴里坤的后代子孙始终遵承着“耕读传家、经史名世”、“耕可富家、读可荣身”的祖训,儒风百年不衰。

同治年间,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,陕西回民起义军头领白彦虎到新疆投靠阿古柏,发动战乱,“全疆糜烂,城池学宫荡然无存,其中完善之区,应诵如故者惟镇西一城而已”。中央由此关注镇西教育,“清同治十一年,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重建共房二十二间”,以辉煌镇西教育。“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在陕西甘肃分设乡试考场,在兰州设贡院,并给新疆镇西等五厅应乡试的生员赏赐车辆川资,以助进取!”种种力量,促成了镇西“教育甲全疆”的巍然地位。

2011—2013年年,巴里坤县修复松峰书院。新修复的松峰书院位于巴里坤县汉城南街榆树巷,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,文庙、魁星阁等也将异地重建,纳入其中。书院整体为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,由14座单体建筑组成,布局完整,气势宏大。中轴线上由东向西分别为棂星门、影壁、状元桥、大成殿、文魁阁,两侧对称的建有厢房、配殿,体现出儒家“中和为美”的审美标准。

由大门入内,我们看到的是照壁。照壁,也称为影壁,萧蔷,照墙等。照壁可置于大门外,或大门内。有外影壁和内影壁之称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,内照壁主要用于遮挡视线。同时,照壁还有对建筑群落的装饰功能。照壁多用砖、石、瓷、木的雕刻手法,饰以精美的吉祥图案,营造建筑的和谐、幽静的气氛,大门外的照壁在装饰图案是同时,一般建造的比较雄伟大气,与大门相对,使门前形成一定的空间,作为大门的缓冲之地,更衬托出建筑群落的深邃、开阔和富丽。

照壁出现的年代没有具体的考证,在陕西省的一处建筑遗址中,出土了一段残长240厘米,宽20厘米的建筑遗迹,被断定为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照壁遗址。

我们书院的照壁为一字型影壁,青石质地,正面浮刻孔子周游列国的图案。孔子自公元前497年春天,开始了他14年的周游列国的行程,直至公元前483年被迎回鲁国,是年孔子68岁。(资料: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,卫都帝丘,在河南濮阳。卫灵公给孔子上卿的待遇,但是只是出于“礼贤”之名,并不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。但是孔子在列国中,在卫国收到的立于最好,所以,孔子在这14年中在卫国几进几出。孔子还到过匡、蒲、陈、曹、郑、蔡、楚等国家和地区,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。但是境遇都不理想,有时甚至十分狼狈,十分危险。)照壁后面,是镌刻的儒家经典《三字经》。《三字经》与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。《三字经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它短小精悍、琅琅上口,千百年来,家喻户晓。其内容涵盖了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,所谓“熟读《三字经》,可知千古事”。基于历史原因,《三字经》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、艺术瑕疵,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而世代流传。

两侧的厢房做为讲堂,是体现书院讲学功能的主要场所,,王会厘等著的《问津院志·艺文·问津书院赋》中,描述了书院是“以诗书为堂奥,以性命为丕基,以礼义为门路,以道德为藩篱” ,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书院尤其重视道德教育:订立学规,用封建纲常伦理来约束规范士子的行为;祭祀先圣先贤,以此树立楷模,引导士子见贤思齐。通过各种制度的实施,来培养出传承忠孝之道的伦理型人才。

泮池,也称半月池。代表着儒家思想“孔泽流长”之意。泮,即鲁国的泮水,先秦时期的鲁僖公于泮水建泮宫,泮宫是当时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,也是早期的官办学堂。【资料:元代人虞集撰《抚州路儒学泮池记》:“鲁颂曰‘思乐泮水’,译者以为天子之学曰辟雍,大礼行礼之处,诸侯乡校之宫南东西有水,以其半之,故曰泮水,后置郡比于诸侯,是以凡郡之学亦作泮池,仿鲁之制也。”(做出解释)】。也有传说,泮池即是孔子的洗墨池。泮池上三座状元桥,在古代,只有获取功名的人才能由桥上经过,一般百姓只能从池边绕行,只有状元及第才能走中间这座桥。我们巴里坤有着悠久的历史,文化底蕴十分丰厚,历代人才辈出,仅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,在陕西贡院和甘肃贡院中试的文举贡生就有24人,武举47人。
大成殿,是供奉孔子及四圣的场所。大成殿是书院的主殿。唐时称文宣王殿,宋崇宁年间(公元1102—1106年),皇帝诏辟雍文宣王殿以“大成”为名,即称大成殿。大成殿呈重檐歇山式,阔七间,深三间。殿内供奉文圣孔子,两侧配祀四圣,即复圣颜子,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,述圣子思。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—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名丘,字仲尼。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)人。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人。

孔子的远祖是宋国人,后避难于鲁国。孔子父亲叔纥梁为鲁国的勇士。孔子少而丧父,家境贫寒衰落,虽少年贫困,但是,他十五岁便“志于学”,学习起来“发愤忘食,乐而忘忧”,乡人都赞其“博学”。

孔子“三十而立”,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,授徒教学。他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完《礼》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教授学生。他打破官学的制度,授徒不分贵贱,开创了穷人也能读书上学的先河。传说他有弟子三千,其中精通“六艺”者就有七十二人。主要弟子有颜回、子路、曾点、言偃、端木赐、仲由等。孔子55岁时,带领他的弟子,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,推行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。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,诸侯相互兼并,战事连绵,礼崩乐坏。孔子一直没有受到重用。于鲁哀公11年被迎回鲁国,专心从事教育事业。鲁哀公16年,孔子病逝。

孔子两侧,。东为复圣颜回、述圣孔伋;西为宗圣曾参,亚圣孟子。是配祀的“孔门四圣”。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,有且仅有四姓家谱是“通天谱”(所排的字辈完全一样,故称通天谱)。这四姓就是孔、孟、曾、颜四圣所传的家谱。

复圣颜子,名颜回,鲁国人,字子渊,年纪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,头发就白了,三十一岁就早早地过世。孔子曾称赞他:“自吾有回,门人日益亲。” 颜回以德行著称于世。自汉代起,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,有时祭孔独以颜回配享。此后历朝君王加封,不断追加谥号。唐太宗尊之为「先师」,唐玄宗尊之为「兖公」,宋真宗加封为「兖国公」,元文宗又尊为「兖国复圣公」,明嘉靖尊为「复圣」。至今,山东曲阜还有「复圣庙」。颜回是《易经》主要整理人之一,后人记载颜回以弱冠之龄与孔夫子对《易》,其道德学问可见一斑。

述圣子思,名孔伋,字子思,孔子嫡孙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。子思受教于曾参,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,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。后人把子思、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,因子思上承曾参,下启孟子,在孔孟“道统”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。(子思的父亲孔鲤去世的早,后人为对其表示尊敬,在餐桌把鲤鱼都叫红鱼,是避讳孔鲤的名讳。

宗圣曾子,姓曾,名参,字子舆,今平邑魏庄乡人。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,传播儒家思想,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,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。

亚圣孟子,名轲,字子舆,邹国(今山东省邹县东南)人,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,故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。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《孟子》一书,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。宋神宗时,《孟子》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。孟子小时候,父亲早逝,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,《孟母三迁、《孟母断织》的故事脍炙人口(可以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梗概)。

孟子孔子第四代弟子,是曾子的再传弟子。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。孔子是大成至圣,孟子被称为亚圣。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,多数人称为“孔孟之道”。中唐时期韩愈著《原道》中,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“道统”之弟子。元丰六年(1083年),孟子首次被追封为“邹国公”,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。元朝至顺元年(1330),孟子被加封为“亚圣公”后就称为“亚圣”。我们平时所说的“不以规矩,不成方圆”,“仁者无敌”,“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庙;士庶人不仁,不保四体”等都出自《孟子》。

文魁楼,是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地方。它是歇山顶楼阁式建筑。

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。文昌本星名,亦称文曲星,或文星,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。(资料:文昌帝君,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。东晋宁康二年(374),蜀人张育自称蜀王,起义抗击前秦苻坚,英勇战死,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,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。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,因两祠相邻,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。与他有关的有一篇《文昌帝君阴骘[zhì]文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,它与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关帝觉世真经》等同为社会流行的劝善书。“阴骘”原指“阴德”。 此文以人天道为基础,以因果律为准绳,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,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,是中华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)。古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,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,或登高远眺,吟诗作文,举行文昌会。

魁星,是中国民间传说主管文运之神,原为奎宿,即仙女座和双鱼座。居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首。(资料: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,叫做二十八宿,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。其中西方七宿分别为:奎、娄、胃、昴(mǎo)、毕、觜(zī)、参(shēn);)。明代以五经取士,第一名就称为经魁,后人附会为奎星,后改为魁星。魁星是以赤发蓝面的鬼魁形象,一手拿朱笔,一手捧墨斗,一足高跷,一足立于鳌鱼的头顶,称之为“魁星点斗,独立熬头”。

文昌帝君和魁星不到在古代是受读书人信奉的神灵,在现代社会,中国也逐渐开始对儒家文化的更加推崇的同时,对这两位文运之神的崇拜也日益剧增,民间信奉主要拜一拜他们,就可以保佑家里文运昌盛,子女成绩优秀,可以金榜题名。

0